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信息 >> 正文
综合信息

综合信息

  • 关于贯彻落实《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视频会汇编材料
  • 来源:【校办】  时间:2017-03-15 15:03:54 作者: 

    点击量:

     
  • 统筹发挥人社部门职能作用

    优化技工教育发展环境

    山西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十二五以来,山西省各级人社部门认真贯彻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总体要求,按照《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文件要求,统筹发挥人社部门职能作用,持续优化技工院校发展环境,推动山西技工教育发展。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不断完善政策制度体系。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社厅《关于加强技师学院建设的意见》、省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以及相配套的《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五个专项文件,省人社厅制定印发有关技工院校学籍、教学、学生资助资金、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选、教师讲课(说课)竞赛组织等五个办法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毕业生待遇落实等两个通知。在全省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技工院校管理政策体系,为推动全省技工院校改革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大力加强技工院校办学基础能力建设。加强与发改、财政、教育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大力加强全省技工院校办学基础能力建设。一是积极争取国家中职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示范校建设项目,有8所技工院校获批承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7所技工院校建成国家中职示范校。二是实施中职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完成和在建重点专业建设项目30个、实训基地建设项目56个。三是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建成和在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11个、省级20个,培养双师型教师1146名。四是积极推动课程教学和培养模式改革,有5所技工院校列入国家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校,有5所技工院校与7家国有大型企业合作,确定1150名学徒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五是经省编委批准,成立了省技能人才教育研究室。

    三、充分发挥技工院校服务社会功能。一是确保技工院校学制教育基本稳定,每年学制教育招生稳定在3.5万人以上,全日制在校生稳定在11万人左右。二是积极服务就业创业,面向农民工、企业职工转岗和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群体,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三是服务脱贫攻坚,实施技能脱贫千校行动。实施6万名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劳动力免费职业培训,221日下午,楼阳生省长到太原市高级技工学校进行调研指导,现场听取了我厅对推进实施6万名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劳动力免费职业培训和促进技能就业工作汇报。

    四、持续优化技工院校办学环境。一是强化落实技工院校毕业生待遇政策,我厅专门发文规定:技工院校中级工班、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学生毕业,分别取得相应中级工、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或预备技师资格证书的,在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等涉及升学、就业、人事管理的7个方面,分别与普通中专、大学专科、本科毕业生同等对待,并提出了责任落实措施。二是协调省招生管理部门同意将技工院校招生名录在省招生考试平台予以公布,在我厅门户网站开设招生专栏,利用基层人社平台和公共就业服务资源,引导青年就读技工院校。三是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实现了公办技工院校与公办职业学校同等享受职业教育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和同等落实产教融合、质量提升计划项目建设资金。四是把落实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相互评聘职称、建立山西企业首席技师制度、改革技工院校薪酬分配制度等内容写入了省委《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并研究制定具体办法。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人社部《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和本次会议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勇于改革创新,在技工教育优化布局、增强能力、规范管理、提高质量、保持特色、改善环境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为山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综合施策  精准发力

    多措并举推动技工教育改革发展

    安徽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近年来,在人社部和安徽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我省人社部门深入贯彻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多措并举推动技工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2016年全省技工院校招生2.5万人,同比增长31.6%,实现两连增;学制教育在校生规模从4.4万人扩大到5.6万人,近五年首次止跌回升。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省推动技工教育发展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强化政策机制保障。一是加大政策创新力度。起草制定《支持安徽技工大省建设若干政策》,提出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支持企业举办的技工院校发展、实行技工院校学费自主定价、开辟技工院校重点专业一体化教师引进绿色通道等举措。二是推动部省合作共建。积极推动人社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技工大省,发挥双方职能优势,聚力在技工教育改革创新方面取得新突破。三是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将高技能人才培养、职业技能竞赛等列入我省就业补助资金使用范围,为技工教育项目提供更加稳定的经费保障。四是完善岗位设置管理。发文明确技师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参照高等(专科)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参照中等职业学校核定专业技术岗位,进一步畅通技工院校教师发展通道。

        二、注重绩效导向激励。一是加大招生激励。2016年省财政专门安排1000万元,根据预备技师班、高级工班在校生人数给予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补助。今年预算安排2500万元左右,按预备技师和高级工1000/人、中级工500/人给予技工院校招生补助。二是提升办学层次。2016年批准设立淮北、金寨等4所技师学院和2所高级技工学校,当年实现招生4700余人。三是突出竞争择优。建立项目公开招标制度,4所技工院校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给予2000万元补助;8所技工院校承担实施重点专业建设、重点课题研究、高技能人才研修等项目。四是紧抓关键少数。举办全省技工院校骨干校长研修班,部职业能力建设司领导、全国技工教育专家及重点技师学院院长亲临授课,现场互动,提升了校长掌舵领航能力。连续3年选派技工院校骨干教师到德国培训,加快培养专业带头人。

    三、积极发挥行政推力。一是实行招生目标管理。将技工院校招生(即新技工系统培养项目)列入省政府民生工程,对各市政府进行目标考核,招生从人社部门常规工作上升为地方一把手工程。二是拓展院校发展空间。将部分重点群体培训工作交由技工院校承担,如:明确要求承担新技师培训、高级技师研修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机构应当具备预备技师、技师培训资质;退役士兵、贫困劳动者就读技工院校可享受一揽子优惠政策;职工到技工院校参加高级工以上技能培训的,给予2000元—5000元补贴。三是促进业务工作与党建工作有机融合。厅机关党委将中国大能手第三季安徽分会场启动仪式确定为党日活动,组织厅机关单位53位支部书记现场观摩。四是提升技工教育工作地位。技师学院院长首次应邀参加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并参与座谈讨论。

        四、不断优化宣传服务。是统筹开展招生宣传。在省厅门户网站统一发布技工院校招生公告,向技工院校、乡镇劳动保障平台等免费发放招生海报及宣传手册2万余份。二是加大对口帮扶力度。积极配合人社部落实对口帮扶安徽金寨技师学院有关事项,在师资培训、设备更新等方面给予协调支持。三是举办7•15世界青年技能日暨技工教育宣传活动,省政府领导、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亲临现场观摩指导,增强社会各界对技工教育的了解和认同。四是推动成立安徽职业技术培训协会院校分会,发挥其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牢牢抓住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三重一创、制造强省、技工大省建设的契机,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推动技工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发挥职能作用 紧贴广东实际

    推进技工教育创新发展

    广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部里印发的《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是第一个关于技工教育的五年规划,是做好技工教育工作的指南。我们将充分发挥人社部门职能作用,围绕广东发展战略,以实施技工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为主线,深入贯彻落实好《规划》。

    一、发挥统筹职能,做到“三个注重”。积极发挥省级人社部门的统筹职能,推动落实《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一是注重领导推动。《规划》出台后,厅党组高度重视,召开厅党组会议进行专题学习,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具体意见并向全省转发学习,要求各地各学校深入学习,按照“技能本位、质量办学、高端引领、错位发展”的总体要求,完善政策,健全机制,改革创新,提升质量。二是注重调研推动。结合《规划》中提出的目标任务,通过深入技工院校调研、召开专家论证会、加强与省直相关部门协调沟通等方式,研究提出要创建高水平技师学院、落实技师学院参照高职院校实行生均拨款、智慧校园建设等工作,引领带动技工教育全面发展。三是注重政策推动。制定出台《广东省技工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相匹配、与社会充分就业相适应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

    二、紧贴发展战略,突出“四个服务”。按照部里的工作要求,紧贴广东发展战略,谋划技工教育事业发展。一是突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培养一大批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需要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技能人才队伍,为推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突出服务振兴实体经济。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夯实制造业人才基础,助推实体经济振兴。三是突出服务区域产业共建。扩大技能人才有效供给,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夯实区域产业共建的劳动力基础。四是突出服务脱贫攻坚。大力推进技能扶贫,引导贫困家庭子女学习一技之长,走技能成长成才之路。

    三、深化改革创新,实施“八项行动”。以《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为引领,实施八项行动计划:一是服务产业行动计划。每年扶持建设60个对接现代产业的省级示范重点、特色专业,推动技工院校与大型骨干企业组建10个技工教育校企联盟,投入2.5亿元开展产业共建技能人才培养项目。二是高端引领行动计划。启动高水平技师学院建设工作,扶持打造10所国家级示范性技师学院以及20所国家级重点技师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扶持建设一批示范性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打造一批校际联盟,增强整体发展实力。三是强师领航行动计划。实施教师轮训制度,开展优秀教师资助计划,实施师资培训对外双向交流合作项目,扩大开展技工院校教师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试点培养一批技工院校“强师”、“名师”。四是教学改革行动计划。深化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职业训练院建设,推行职业培训包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度。五是百校协作腾飞行动计划。建立百校协作机制,推动被帮扶学校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六是优质就业行动计划。加强就业指导,推动实现职业指导的全程化、全面化和全员化。七是技能人才成长发展行动计划。实施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试点。落实技工院校毕业生待遇。研究制定政策,明确各等级技能人才与同等级技术、管理和其他人才在工资、社保、人员招聘以及其他相关福利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八是“互联网+技工教育”行动计划。开展 “智慧校园”建设,数字化资源覆盖所有技工院校。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这次会议的部署要求,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宝贵经验,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法,推动我省技工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凝聚共识  形成合力 

    大力推进全省技工教育“十三五”创新发展

    云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云南省技工教育工作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在人社部有力指导和帮助下,紧紧围绕“统筹规划、就业导向、高端引领、内涵发展、培育工匠精神的目标,大力推进全省技工教育创新发展。

    一、领导重视,高位部署推动技工教育工作。一是积极争取省政府领导对技工教育的支持。主动协调将技工院校发展纳入省领导视察职业院校范围。201610月,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江同志带领相关部门视察两所技师学院,让省领导了解技工教育办学特色、办学成效、社会贡献及存在困难,技工教育发展得到省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帮助解决了实际问题。二是厅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早谋划早部署全省技工教育“十三五”工作。201510月,我厅召开了全省职业能力建设工作暨技工院校改革创新推进会,分管副厅长主持,崔茂虎厅长作重要讲话,会议认真总结了技工教育“十二五”时期工作、交流了经验,崔厅长对“十三五”技工教育创新发展提出了明确部署和要求,各州市人社局长、分管副局长、科长,全厅各处室处长,以及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全部参加会议,会议极大地鼓舞了技校系统的士气,增强了信心。

        二、完善政策,努力为技工教育发展创造条件。一是协调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制定出台了技师学院高级工以上学生及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生均经费制度的指导意见,从2017年起,省属技师学院预备技师班、高级工班生均经费参照高职高专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同步提高,由6000元提高到1.2万元,其他学校由3000元提高到6000元。二是争取到省政府职教补短板国开行贷款项目30亿元,按照扶优扶强原则,用于20所技工院校基础能力和设施设备等项目建设。三是在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争取到省级财政职教专项经费按技工院校在校生人数所占比例切块用于技工教育的长效政策,其中每年安排300万元用于技能大赛。四是出台了云南省技工院校正高级职称评审办法,2016年共有10名技工院校教师获得正高级讲师职称。五是从今年起我省将启动实施“云南省技能强省行动计划”,为全省技工教育发展再添新动力。

        三、统筹协调,充分发挥人社部门职能作用为技工教育服务。一是充分利用人社部门资源优势促进招生,成立以分管厅领导为组长,事业单位处、专技处等相关处室处长为成员的招生领导小组。制定招生计划,将招生任务分解下达各州市和技工院校,明确人社系统统一组织招生工作。二是将技工院校校长、教师纳入外专局出国培训范围和公务员局的省外省院省校合作项目培训范围,先后组织四期共60余名教师分别到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进行培训,组织多批技工院校校长、骨干教师到清华、北大、同济等知名大学进行培训,促进校长和教师们提升工作能力。三是将技工院校优秀实训教师纳入“云岭首席技师”培养范围,给予工作补贴50万元,大师带头人每年3万元生活补贴。四是将技工院校纳入创业园区、众创空间校园创业平台,每个创业平台给予50万元的就业资金支持,现已有23所技工院校被认定为校园创业平台,共获得补助资金1150万元,高级工预备技师毕业生与高校毕业生可以享受相同的求职补贴等就业政策,技工院校可优先安排使用就业资金对农民工进行培训。五是打通了技能人才成长成才上升通道,高级工预备技师班毕业生可参加事业单位和公务员招考,参加职称评审,高级工、预备技师班的毕业生参照大专、本科。

        2016年在全省各级人社部门和技工院校的共同努力下,全省技工院校共招生5.33万人,在校生达13.2万人,职业培训26.1万人,均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十三五”开门红。

        下一步,我们将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在人社部的有力指导下,如期完成“十三五”技工教育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全省技工教育创新发展。


     

    聚焦供给侧 培育新动力

    加快推进技工教育改革创新发展

    山东省青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近年来,青岛在人社部、省厅的指导下,主动对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作为,夯实基础,不断培育发展新动力,实现了技工教育规模、质量双提升。目前,全市共有技工院校23所,在校生3万余人,每年输出高技能人才1万余人,占全市新增高技能人才的65%以上。

    一、发挥就业补助资金作用,扶持技工教育加快发展

    (一)创建教育集团,带动技工教育做“优”。2012年起,坚持“政府引导、校企互补、平等自愿”的原则,每年公共财政安排1500万元,鼓励院校和骨干企业强强联合,采取股份式、兼并式、联合式等方式,实施集团化办学,推动办学实力显著提高。特别是青岛石化高级技校,通过增资扩股、债转股,在全国率先建成股份制技工教育集团赢得加盟企业注入发展资金3240万元。目前,全市共组建9个集团,加盟院校12家、企业267家,每年为行业企业培训高技能人才1.6万人次,受到了中车四方、海尔、青岛地铁等企业的广泛好评。

    (二)创设三项奖补,推动技工教育做“强”。一是奖励专业建设。技工院校开发紧缺专业、名牌骨干专业、促进就业效果突出专业,每个奖补100万元。二是补贴实训耗材。对开设产业需求强、技术含量高、耗材成本大的43个专业,按每名毕业生400-600元标准给予院校一次性补贴,占全部专业的三分之二。三是鼓励师资培训,按每人3000元标准进行补贴。

    (三)创新扶持政策,拉动技工教育做“大”。坚持“普惠”原则,对四年制技校学生最后一年给予全额学费补贴。坚持“兜底”原则,对贫困家庭学生,免除住宿费、教材费,并提供勤工俭学岗位。今年,我市还将对农村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按照国家助学金标准80%给予生活费补贴。这项政策将惠及1.3万人,预计年补贴资金2000余万元。

    经过努力,目前我市形成了就业补助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的技工教育投入机制,办学实力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扶持技工院校发展立项42个,市区两级财政累计投入3亿元,占全市就业补助资金的15.6%

    二、坚持项目引领,提升技工教育社会服务能力

    (一)实施“金蓝领”培训项目,打造技能人才培养“加油站”。围绕青岛产业布局,突出对接新兴、高端、蓝色产业发展,鼓励技工院校积极承担省市“金蓝领”培训。“十二五”期间,13所技工院校成为“金蓝领”培训基地,校企联合培养金蓝领技能人才3.7万人,技工院校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的进修中心。

    (二)实施“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打造技能人才培养“供给站”。紧密对接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指导技工院校积极开展技师工作站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创建,主动研究行业、企业技术人才需求,主动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带徒传技,努力将技工院校打造成企业高端后备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供给源。目前,全市建成国家级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省级培训基地、技师工作站12个,市级示范基地和技师工作站30个。

    (三)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项目,打造技能人才培养“中转站”。探索出“自选工种、自定人员、自主评价、自兑待遇”原则,充分发挥了试点企业的主体作用。创建政府主导的“名师带徒”奖补政策和企业主导的师傅岗位补贴政策。将符合条件人员全部纳入补贴范围,形成“四自、双补、全覆盖”的工作模式,深受试点企业欢迎。

    三、夯实管理基础,推动技工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推进教育教学管理。坚持“科学化、专业化”原则,制定技工院校管理办法、学籍管理规定,努力打造教学管理体系升级版。在学制管理方面,让高级工、预备技师班毕业生在就业创业、招聘入伍、职称评聘等方面,与大专和本科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畅通了技工院校毕业生发展通道。

    (二)强化教材开发管理。坚持“标准化、特色化”原则,在认真执行部颁教学要求基础上,支持技工院校对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企业实际需求,开发特色教材。“十二五”期间,共开发编写石油化工等特色培训教材300多万字。

    (三)加强学生资助管理坚持“规范化、安全化”原则,在严格助学资金拨付工作流程基础上,创新采用电话抽查、网络数据比对、实地核查等措施,加强助学资金风险控制,努力发挥好助学资金对技工教育的帮扶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法,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深入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做大做强技师学院

    河北省邢台技师学院

     

    河北省邢台技师学院是市政府举办的技工院校。教职工1150名,在校生1.5万人,年职业培训3万人次。我们的做法是依靠创新驱动促进产教融合,提升高技能人才对产业支撑力和经济发展贡献度,积极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市委书记王会勇、市长董晓宇调查研究亲力亲为。市委于2017228日召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制定了《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为实施《规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一、争取体制机制改革政策支持,逐步扩大办学自主权。市编委对学院党政群机构实行总额控制。教学、教辅机构和产教融合机构由学院自主设置管理,机构及名称、层级及待遇、干部职数由学院自主设置。编制使用向引进特需教师倾斜,允许学校在编制内自主录用教师,并将15%的编制员额按有关规定用于聘请兼职教师,财政按编制内人员经费拨款标准拨付经费。为建设职业训练院完成了体制机制转换,技师学院毕业生比照专、本科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和就业创业补贴政策。

    二、争取产教融合政策支持,加快技师学院转型发展。培养方向向高技能人才转型,办学模式向产教融合转型,专业建设向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实现招生落地、专业落地、人才落地、产业落地、贡献落地。鼓励结合产业举办产教融合项目,结合专业兴办产教结合经济实体。税务部门依法落实产教结合经济实体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技师学院与融资集团组建邢台市职业培训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搭建市场融资平台。

    三、争取集团化发展政策支持,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集团化发展。支持邢台技师学院依托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联盟和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建设邢台市高技能人才培养集团,采取兼并联合形式整合县(市)职业教育资源,组建产教融合的综合性高技能人才培养集团。使集团达到高技能人才学制教育5万人、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的发展规模,对京津产业形成吸引力并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力。

    四、争取财政支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力度。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资机制。城市教育费附加职业教育部分的50%用于技师学院,其余50%和企业职工教育费的20%,设立政府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基础能力建设。企业职工教育费由市、县人社部门代收上缴财政统筹管理使用。基础能力和产教融合项目由市财政按1:1比例配套。技师学院在生均经费和办学资源配置上不低于高职专科院校现行标准。支持技师学院使用保险金结余和再就业资金建设邢台市公共实训基地项目。

    五、争取地方产业发展政策,规划建设产教园区。市政府为技师学院规划了4000亩产教城项目,一期20004亿元征地资金已经准备到位。采取以教引产,以产促城,产城教融合发展方式,探索技工院校产教融合道路和新型经济增长方式。与京东集团合作的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成果重构物流体系产学研项目和无人机、工业机器人、3D打印机研发制造项目,无人机驾驶培训和京津冀京东仓等高端项目将首批入驻园区。规划建设占地1000亩的技师学院一体化新校区。十三五期间,建成一个国际标准、产教研一体的技师学院产教城。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升级助推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实践证明,技工院校向产教融合转型发展,增强对当地产业的支撑力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是落实好《规划》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争取和赢得政府的强力支持。邢台技师学院将紧紧围绕落实《规划》,向加快市场化进程、产业化发展模式、职业化办学特色、一体化教学方式、集团化规模发展、社会化服务功能等关键方面发力,全面落实《规划》,为发展技工教育做出贡献。


     

    发挥技术资源优势 助力技能人才培养创新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直属参公管理事业单位。按照“三定”方案要求,在职业能力建设司的指导下,近年来,在技工教育教研领域积极探索,锐意进取,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研究、课程研发与推广,指导技工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组织开展师资培训、开发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和一体化课程规范等方面取得较为显著成效。主要有:

    一、示范引领,打造教研工作交流平台

    (一)省教研机构加强研究和指导。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中国制造”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客观的发展环境和经济形势对技工教育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抓住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的契机,更好地指导技工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我中心每年组织省教研机构就如何发挥对技工院校在教学研究、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指导作用,沟通交流工作信息,经验、资源共享;对技工教育形势进行研究分析,对技工教育中的焦点问题进行讨论,共同分享各省教研工作中的经验和成果。

    (二)高联委发挥自身优势。为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高技能人才素质,2005年我部组织实施东部工程时,由全国最优秀的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构组成的高技能培训联合委员会(简称:高联委)应运而生,其秘书处设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高联委成立至今,已走过了十二年的路程,在这十二年里,高联委围绕我部阶段性中心工作,聚焦技工院校关注的热点问题,确定每次活动的主题和研究方向,将交流成果和研究成果在全国技工院校加以推广应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如:我们在不同阶段,就“预备技师培养及课程开发、校企合作、校园文化建设、通用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建设、第二课堂及专业技能培养过程中的职业素养培养、职业素养综合评价、新形势下,重点和特色专业建设,培育大国工匠精神,助推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等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研讨。由于研讨交流的内容与技工教育紧密相关,引起了技工教育界的极大兴趣。

    高联委和省教研机构这两个交流平台在技工教育教研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夯实基础,加快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

    (一)加强师资培训基础能力建设。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是提高技工教育质量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提高教师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水平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2009年,我部启动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为配合一体化课改,从2011年开始,我部的暑期师资培训调整为一体化师资培训。我中心组织专家按照一体化教师标准开发了数控加工等14个已开展一体化课改专业一到三级的师资培训方案。并应用于每年暑期的一体化师资培训。培训主要内容主要是三级一体化教师所应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的能力要求。以各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的要求,重点培训一体化课程理念、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培训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为推动我部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截止2015年底(2016年未开展),共培训各专业一体化教师3200名。

    (二)规范师资培训行为。为保证师资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我中心组织开发了《技工院校师资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将名额分配、各地报名、名额调整、过程督导、培训评价等工作通过平台时时反馈到我中心,我中心根据情况派出督导专家对整个培训过程进行监控指导。为保证培训工作质量,2013年我中心配合职业能力司开展了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师资培训基地遴选工作。全国共有17个省市47个学校申报。我们组织专家严格依据评分标准对上报材料进行认真审查,重点考察申报学校基本情况、一体化试点专业建设情况、承担部省级师资培训情况以及食宿交通等后勤保障情况,分专业进行评分。最终确定了19所技工院校为一体化师资培训基地,承担暑期师资培训工作。

    三、标准助力,构建技能人才培养框架体系

    2009年我部进行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各试点院校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一体化课程并付诸实施,技工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发展阶段。2013年,我部下发了《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试行)、《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试行)。2014年受职业能力司委托,我中心负责组织协调汽车维修和计算机网络应用两个专业的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和一体化课程规范编写工作。2015年底由我部正式颁布试行。2016年,我中心启动了电气设备安装与维修等十个专业的《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和《一体化课程规范》的编写工作。目前编写工作已经完成,拟于3月下旬完成终审。各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和《一体化课程规范》的出台,标志着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开始走向规范化、标准化。这是我们国家首次提出职业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标准,是首开先河的破冰之举,是技工教育的又一次探索、改革和创新,对于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四、关注焦点,注重理论研究实效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问题一直受到学校、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广泛关注。2014年我中心将《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与实践》作为部级课题申请立项获批。有3个省级教研机构,37所技工院校参与了课题研究工作。

    课题主要通过对实践案例的验证与剖析,深入研究职业素养课程体系标准化建设的结构模式和技术路径、第二课堂教育教学活动范畴与模式、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职业素养的途径和方法、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标准化模式,以及教职工团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从职业素养培养课程化、学生管理与第二课堂和专业教学中职业素养培养三个方面开展研究,构成相互联系“三位一体”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这是职业素养培养研究领域的一项创新。课题研究突出实践性和服务性。以服务企业、服务学校、服务学生为预期,为提高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双高人才”,实现技工院校毕业生“高就业率+高质量就业”提供新抓手。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

    围绕《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六大发展目标和2017年职业能力建设工作要点,在职业能力建设司的指导下,我中心将继续在教研教改、国标开发、督导评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为技工院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做好学生资助工作 促进技工教育事业发展

    全国技工院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办公室

     

        近年来,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助学金政策规定,按照部领导的有关要求,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技工院校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进技工院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贯彻落实《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加快技工教育改革创新,学生资助管理工作要积极应对新形势、主动承担新任务、充分发挥新作用,为推动技工教育事业发展、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成长提供坚实保障。

    一、技工院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为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吸引更多的初高中毕业生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切实解决农村以及城市低收入家庭学生不能顺利入学或完成学业的现实问题,资助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培养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党和国家逐步推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国家资助政策。2007年,制定出台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政策,对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每人每年1500元的生活费补助。2009年,制定出台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政策。2012年,进一步调整了免学费和助学金政策,将免学费范围扩大到全部农村学生,以及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并调整了助学金制度2015年,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标准由年生均1500元提高到2000元。

    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接受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化教育结构、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的高度重视,对于吸引广大青少年进入技工院校接受技能培训,推动技工教育事业发展,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技工院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事关国家惠民政策的落实,事关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对于促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树立人社部门良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技工院校要增强做好技工院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把政策落实到位。

    二、技工院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

    2007年政策出台以来,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技工院校高度重视,积极组织推动,认真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全国技工院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体系基本形成。技工院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政策覆盖面广,受助学生人数多,财政投入资金规模大,操作流程链条长,工作任务繁重,必须建立一个健全的资助管理工作机构体系和一支专门的工作人员队伍。根据工作需要,200912月经部党组研究,并由人事司发文,部里成立了全国技工院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办公室。随后,积极推动各省(区、市)、地市和技工院校相应成立专门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做好技工院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目前,全国(部)、省(区、市)、地市和学校四级资助管理工作体系基本建立,形成了一支数千人的工作人员队伍,为技工院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技工院校学生资助管理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多年来,我部一直坚持积极推动各地制定国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配套文件,出台具体的学籍管理办法和免学费助学金管理办法,从受助范围和对象、受助条件和要求、受助资格审核认定程序、受助申请和审批材料管理、受助资金发放和使用、资金预算和结余管理、监督检查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定和要求,力求做到工作要求明确、执行标准清晰、操作程序规范、监督检查到位。在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技工院校的共同努力下,基本建立了学籍管理制度和免学费助学金管理制度,形成了多元化、常态化的监管工作机制,为技工院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三是全国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基本普及应用。使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不但是国家资助政策的要求,也是技工院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实际情况的必然选择。自2007年以来,我们根据政策逐步实施和调整的实际情况,不断开发和完善技工院校电子注册和统计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基本建立了在全国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技工院校普及使用,可以满足技工院校学生学籍注册和管理、免学费和助学金管理、毕业管理等工作需要,并提供毕业证书社会公开查询服务,功能齐全、使用便捷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为规范技工院校学籍管理,严格免学费和助学金审核审批,提高技工院校毕业证书含金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中职资助政策预期效果逐步显现。据初步统计,2007年以来技工院校学生有一千三百多万人次享受到助学金政策,2009年以来有一千两百多万人次享受到免学费政策。绝大多数受助学生,在校期间成绩优秀,掌握了扎实过硬的技能本领;毕业后成为所在企业的核心技术技能骨干,为企业发展壮大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有很多学生本来家境贫寒,无钱上学读书,正是因为有了国家的资助,才有机会走进技工院校的大门,走上了技能就业、技能脱贫、技能成才的人生之路。特别是在国家的资助下,培养出了以曾正超、林春泷、张志坤等人为代表的优秀技能人才,在世界技能大赛赛场上斩金夺银,展示了我国技能人才队伍的高超技艺和时代风采,资助政策实现了预期效果。

    三、技工院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下一步的主要任务

    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助学金政策惠及学生人数众多,投入财政资金数额巨大,资金风险隐患较高,监管工作任务繁重。技工院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点多、面广、线长,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还存在很多今后需要不断加强和切实解决的问题,未来工作任务仍然艰巨繁重。下一步,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准确理解和严格执行政策规定,严密防控各类风险隐患,切实把政策落实到位,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努力开创技工院校学生资助工作新局面。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资助管理制度。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技工院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资助管理制度,规范资助管理工作流程,健全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强化各级资助管理机构职责及工作人员责任,严格落实校长责任制,为做好资助管理工作建立制度保证。要建立责任倒追工作机制,对于因审批把关不严,发生受助学生资格虚假不实、套取国家资助资金的,必须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学籍管理。要探索适合技工院校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的学籍管理方式和办法,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加强对联合办学、校外办学、一校多牌等办学行为的管理。强化对企业在职职工学生、大龄成人学生以及弹性学制学生的管理,规范其学籍和学制。加大对重复注册学籍的清理力度,加强对学籍异动学生的管理,防止利用重复注册学籍和学籍异动套取资助资金的情况发生。

    三是要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要加强日常工作审查,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技工院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要使用个别学校抽查和全部学校普查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系统查找和梳理存在的问题和隐患。要针对重点监管学校和疑似问题学校组织开展实地检查,避免违法违规行为发生。要积极探索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资助管理审计工作,提高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要完善投诉举报处理制度,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各级资助管理工作机构,健全资助管理工作体系,配备能够满足工作任务需要的工作人员,保持工作人员的稳定性,足额落实工作经费。要加强资助管理工作人员队伍管理,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要加大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业务能力和信息系统操作使用技能。

      

    在做大做强中前行 在改革创新中发展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

     

    教材是开展技工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一直以来,我办致力于服务技工教育改革发展,深入推进技工教育国家级教材和资源建设,为技工教育不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教材支撑。

    一、“十二五”时期技工教育国家级教材和资源建设主要成就

    (一)以专业和课程研究为先导,夯实教材建设基础。教材处于专业和课程的“下游”,为专业和课程建设服务。我们坚持专业和课程研究先行,组织完成了《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编制、修订工作,摸清了技工院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推动教材开发与专业目录相接轨。受职业能力司委托,组织200余所骨干技工院校、行业企业专家,完成了36种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制工作,较好地解决中、高级人才培养的衔接问题,妥善处理继承与创新、科学性与操作性的关系,兼顾地域经济发展、办学模式的差异化需求,为教材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二)以技工院校教学需求为指引,不断完善教材体系。我们针对技工教育办学多样化的特点,不断丰富教材品种、完善教材体系。一是满足不同培养层次的需要,开发中级、高级、预备技师层次的教材;二是满足不同生源学生的需要,针对初中生源、高中生源,开发不同起点的适用教材;三是满足不同教学模式的需要,根据技工教育面向市场办学和探索教学改革的实际,开发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驱动型教学、工学一体化教学等多种类型的教材,涉及30多个大类专业、100多个专业方向,在销品种达到3000余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工教育教材体系,可满足中级、高级、预备技师(技师)等不同培养层次,适合90%以上技工院校在校生的教学需要。此外,推出了《教师职业道德》《班主任工作指导》等师资培训教材,为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以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教材研发为抓手,助推技工院校人才培养工作。2009年以来,我办积极参加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组织全国数十所骨干技工院校的数百名优秀专业教师,圆满完成了首批5个专业、第二批9个专业改革教材研发任务。教材采用活页装帧,便于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不同地域的需要,适时补充和更新教材中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以相关专业一体化课程规范为依据,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工作流程设计引导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为其提供完整的工作过程体验,逐步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些教材在国内职业教育培训领域中属于首创,极大地推动了技工院校人才培养工作。

    (四)以互联网思维为引领,大力开展数字教学资源建设。2011年起,在教材中积极引入二维码技术,将纸质教材内容与网络平台上的数字资源无缝对接,学生通过扫描教材上的二维码就能在移动终端上看到对应的教学视频或动画。按照“两个平台、共建共享”的开发思路,完成了“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和数字学习中心”(http://zyjy.class.com.cn)的开发工作,构建了包括教材、数字资源、在线课程、专业资源库等众多功能在内的国家级优质教学资源分享平台,累计发布图书信息、数字资源等3500多条,发布在线课程、微课等5000多分钟,教材配套资源下载70000多次;以数字课堂教学系统为抓手,打造了学校级教学资源管理、分享和教学平台。

    二、“十三五”时期技工教育国家级教材和资源建设主要任务

    “十三五”时期,我办将紧紧围绕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后备产业工人和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以培养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综合职业素质与提高技能水平为核心,进一步加大教材研发力度,不断提高教材建设能力和水平,为技工教育事业发展服务。计划开发国家级教材1500种,主要做好以下研发工作:

    (一)抓好工匠精神教育相关教材研发工作。根据《技工院校工匠精神教学大纲(试行)》《工匠精神教育课教学实施指导建议》,精心打造《工匠精神读本》。组织征集工匠精神教育活动课方案,开展教学交流,推动工匠精神教育课与专业课教学、学校管理工作的融通。

    (二)加大新专业教材建设力度。适应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和传统工艺技艺领域相关专业发展,加大工业机器人、3D打印技术、公共营养保健等新专业教材研发力度,积极开发新专业师资培训教材,更好地满足技工院校专业建设需要。

    (三)继续做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教材研发工作。按照部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整体工作部署,抓好第三批17个试点专业教材研发工作。结合试点工作情况,做好已有教材的修订完善工作。

    (四)积极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世界技能大赛相关教材建设服务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需要,积极开发贴近企业岗位实际、符合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教育培训教材。充分发挥世界技能大赛的引领作用,做好相关教材的开发工作。

    (五)加快数字资源建设步伐。在已有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加强数字资源内容建设,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技工教育提供更为全面、便捷、权威和规范的教学资源服务。

    (六)健全教材研究工作机制。加强国家级教材实验基地建设。发挥技工院校教研核心专家组作用,推动教材建设重大问题研究。开展教学与教材研究信息推送工作,指导技工院校更好地组织和实施教学,促进各地区、各学校分享先进教学经验和成果。


     

    加大宣传力度 拓宽招生渠道

    扎实做好技工院校招生工作

    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招生是技工院校生存发展的根本,是技工院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2016年,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全国技工院校招生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多措并举,狠抓招生工作,全年招生43842人,较2015年的38570人增长14%,在整个中职学校招生普遍减少的情况下,我省超额完成了招生任务。

        一、形势分析

    2015年我省技工院校招生数量下滑较为严重,为了防止2016年招生出现继续下滑,确保招生工作顺利完成,我们提出了2016年招生数量不低于上年水平,并力争比上年招生有所增加的工作目标。同时我们对全省招生工作形势进行了认真调研分析,首先,技工院校招生面临的多重困难依然存在,一是技工院校没有纳入中、高考统一招生平台,同时面临普通高中、中职学校、高职院校的多重竞争压力,造成技工院校生源空间小、数量少、质量差。二是社会上“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技术工人在社会上地位依然不高,这些都影响学生选择就读技工院校。三是高职院校入学门槛低,又有大专学历的吸引,处于不利地位的技工院校没有竞争优势,这也是近几年技工院校招收高中毕业生源越来越少的重要原因。四是部分地方教育部门垄断生源,人为设置招生壁垒,禁止外地学校在本地招生宣传,禁止本地学校向外地学校输送生源,直接影响技工院校生源的数量和质量。

    同时,2016年招生工作也有不少有利因素,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大力宣传工匠精神,社会重视技能人才的氛围逐渐形成。二是我省2016年初中毕业生源总量较上年有所增加,2015年全省初中毕业生69.2万人,2016年增加至77.5万人。三是各级人社部门高度重视技工院校招生工作,人社部首次召开了全国技工院校招生工作视频会议,部领导专门就招生工作到我省调研指导,我省人社系统认真贯彻落实部里工作要求,加大工作力度,技工院校广大师生充分发挥主动性,不辞辛苦、勤奋工作。因此,我们对完成招生目标任务充满信心。

    二、主要措施

        为确保完成招生目标任务,我省认真谋划、科学决策、统筹协调,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省厅对招生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分管厅长为组长,职业能力建设处、教研室等相关处室共同参与的技工院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各市也成立了相应机构,统筹做好组织领导、协调配合、招生宣传等工作。省厅及时印发了《关于做好2016年技工院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冀人社函〔2016183号),并专门召开会议对招生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将全省招生任务层层分解,明确各市、各学校的招生目标任务,责任落实到人,要求各地、各学校认真完成招生任务。

    (二)加大宣传力度,拓宽生源渠道。在招生宣传方面:一是抓好重要节点集中宣传,大力宣传技能就业、技能成才,努力营造全社会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五月份的职业教育活动周和7·15世界青年技能日,全省组织统一的宣传活动,各市和技工院校精心谋划,制定活动方案,通过举办开放校园、开放赛场、为民服务、企业招聘等活动,精心制作展牌、展板、宣传牌、宣传册和招生简章等各种宣传品,开展招生宣传咨询活动。二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微信、网络等媒体作用,宣传技工院校办学成果、技工院校毕业生和技能成才的典型事迹、技能人才政策和技工院校办学优势等,推动技工院校招生工作。三是组织技工院校师生深入乡村、集市、中学,依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站(所)等平台,通过村广播、散发招生简章等宣传材料,走村串户宣传招生工作。通过宣传使考生和家长逐步认识到技工院校的办学优势,认识到通过学习技能不仅可以实现稳定就业,还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在扩宽生源渠道方面:积极协调各级政府及其教育部门,加大对高中阶段职普比例的控制力度,严格控制普通高中招生学籍注册,保证了中职生源数量。通过深化校企合作采取企业企业新型学徒制、金蓝领培训等方式招收企业在职职工。与企业合作开展定向班、冠名班等方式招生。面向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培训及学制教育。与扶贫部门合作招收贫困家庭子女并落实相应的扶贫政策。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招收中级工班学生的内部招生。与初高中合作面向初三、高三学生开展提前分流招生。与高校合作开展“3+2”等中高职衔接办学模式,推动技工院校招生工作。

    (三)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加大督导检查力度。省厅要求各市在711月的每月3日前报送截止上月辖区内每所学校的招生数量,根据招生进度,由技工院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分组、分片对各市、各技工院校招生工作进行重点督导,要求后进市和技工院校分析研判当地招生形势,研究提出解决措施和意见,共同推进招生工作,确保完成招生任务。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法,如期完成“十三五”技工教育各项目标任务,全面推动技工教育创新发展。


     

    服务产业需求  打造品牌技工 

    全力推进宝鸡技工教育改革发展

    陕西省宝鸡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近年来,宝鸡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加强组织领导,突出内涵发展,精心打造“宝鸡技工”品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特别是20166月,人社部来我市就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调研督查后,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机制,突出提升技工品牌,制定了《宝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技能人才建设工作,提升“宝鸡技工”品牌效应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技工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截止2016年底,全市市属技工学校17所、技师学院2所,省属技工院校9所,在校学生2万多人;全市高技能人才5.64万人,年培养高技能人才5000人;现有国家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陕西省首席技师23人。20146月,我市获全国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殊荣,两次被人社部确定为全国技能振兴专项活动试点城市,2016年被陕西省人社厅列为省级技能人才建设工作试点城市。

    一、健全工作机制,形成促进技工教育发展的合力

    一是率先成立专门机构。为了加强对全市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2007年经市编委批准,成立了宝鸡市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市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建设工作的政策制定、组织实施和综合协调等。近日,市编委将对办公室和市技工培训指导中心的职能、编制等进一步加强。是强化工作统筹协调。定期召开组织、人社、教育、工青妇等部门联席会议,分析形势、研究政策、制定措施连续11年举办宝鸡市职业技能竞赛,搭建学习交流竞技平台,为高技能人才的脱颖而出开辟了通道,累计有580多名选手获得了“宝鸡市职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三是整合多种职教资源。整合职业教育、困难学生资助、扶贫攻坚、失业人员职业培训和农民工技能培训等扶持政策,多种方式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发挥最大效应。按照统一标准,对技工教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规范管理,将市属技工院校由原来的24所整合为19所,优化了技工院校结构。

    二、注重改革创新,增强技工教育发展的实力和后劲

    一是注重项目引导。引导全市各类技工院校创建国家和省级中职示范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重点项目,进一步改善教学设施,先后争取中省试点项目10多项。2016年,“宝鸡铁路技师学院城市轨道实训中心”列为国家发改委“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规划项目并顺利开工;宝鸡技师学院、宝鸡铁路技师学院被国家人社部确定为全国职业训练院试点单位。二是深化校企合作。连续3年举办“宝鸡市技能人才校企合作签约仪式”,促成我市19所技工院校与省内外230多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2016年,宝鸡技师学院与上海人本集团、成都纬创资通等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开设“冠名班”,为企业定向招生培养技能人才;宝鸡铁路技师学院与西安、乌鲁木齐、合肥、杭州、南昌等地铁公司签订委托培养协议,专门招收地铁订单班学生;其他民办技工学校也通过工学结合、定岗实习、产教融合等方式,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既促进了技工教育蓬勃发展,又助力我市新兴产业发展。三是加快教学改革。全面开展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积极推广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探索开展师带徒、微课等新兴教学方式,全面提高了教学水平。开发了一批与我市主导产业发展相匹配的特色专业,去年以来全市技工院校共开发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安检、汽车涂装等20多个新专业,全面提升了专业质量。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在抓好现有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支持教师到企业实践交流、参与技术革新,选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和行业专家到技工院校兼任相关专业实习指导教师,邀请国内外职教专家、大国工匠来我市授课辅导,全面提升了教学能力。

    三、坚持就业导向,充分发挥技工教育培训主力军作用

    一是围绕中心工作抓培训。为了推进“双创”、工业强市、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我市组织实施了技能培训全覆盖惠民工程,市政府每年投入3000万元用于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城乡未就业劳动者都有机会免费参加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技工院校主动担当,2016年培养技能人才2万多人,占全市任务的60%二是围绕大项目抓培训。吉利汽车整车生产线落户宝鸡后,带动了宝鸡汽车生产、零部件加工及配套产业的快速发展。宝鸡技师学院充分发挥其专业门类多、综合实力强等优势,与吉利集团达成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强化汽车专业培训,已为吉利汽车培养培训技能人才1000多人,成为我市技工教育深度产教融合、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典范”。据统计,去年以来,全市各级技工院校围绕主导新兴产业和重大项目建设定向培养技能人才突破1万人次。三是围绕新需求抓培训。随着全国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宝鸡铁路技师学院发挥轨道交通方面的行业优势,做强培训产业,先后培养铁路司机2500多人;承接中国铁路总公司“机车乘务和检修技师、高级技师研修班”,培训技师、高级技师1800多人;同时承办了非洲肯尼亚铁路司机培训,为跨境培训交流合作进行了有效偿试。

    我市技工教育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较好地服务了宝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建了“诚实守信、业务精湛、刻苦钻研、乐于奉献”的“宝鸡技工”品牌,被誉为“全国知名劳务品牌”,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但与国家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以及“中国制造2025”对技能人才的新要求还存在差距。下一步,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中省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和市政府即将出台的《实施意见》,学习借鉴天津、浙江、江苏、重庆等地区的先进经验,创新理念,健全政策,奋力追赶超越,实现新发展;建立技能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政策激励“三项机制”, 实施技能人才信息平台、企业新技师培养、市级大师工作室和“宝鸡技工”品牌提升 “四大工程”,在国家职业训练院试点、打造宝鸡工匠、技工院校管理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使“宝鸡技工”走向全国、迈出国门,产生新效应。


     

    加快专业转型 服务首都经济发展

    首钢技师学院

     

    首钢技师学院是首钢公司举办的技工院校。2006年以前,主要为首钢公司定向培养技能操作人才,专业设置以冶金材料类、机电技术类为主,具有明显的制造业特征。随着首钢集团公司搬迁到河北省,学院办学定位也从面向首钢转向了“立足首钢、面向首都”,逐步开始了专业调整工作。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在新形势新时期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奋斗目标,发出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动员令”。学院在北京市人社局的组织下,加快了专业转型的步伐,三产类专业比例从不足30%增加到80%2016年,学院面向北京初中生源招生数量比以往增长一倍,其中新专业招生超过了招生总数的50%

    一、  主动适应,把握专业建设的方向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专业转型的先导。我们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人社部《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北京市人社局《关于开展技工院校专业调整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引导教师破除中职思维,树立高端意识;破除全日制思维,树立多元办学意识;破除制造业思维,树立服务业意识;破除大而全思维,树立精品意识,为专业转型打下了思想基础。

    准确把握社会经济发展方向是专业转型的关键。学院组织了19个专业转型调研组,深入到400余家企业进行调研,走访了21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召开了60余次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历时近两年的时间,对首钢公司、学院所在的石景山区和北京市的产业发展方向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明确了专业转型的方向。

    社会需求与学院的优势特色相结合是专业转型的根本。学院坚决停办了不适应首都产业发展的制造类专业19个,在保留和新开发专业方面,我们坚持与学院资源相结合、与企业办学特色相结合、与区域产业优势相结合的原则,将机电类专业调整到设备维修、安全生产和智能制造方向,将多媒体制作专业调整到虚拟现实和动画制作方向,依托首钢新产业开发了体育休闲服务、护理、幼儿教育等专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走特色发展之路。

    二、  校企合作,走好专业建设的捷径

    建设好一个专业一般需要长期的积累,但社会的需求、学生家长的期望不允许学院按部就班,必须高点定位,高端发力,把新专业和专业方向建成精品。通过校企合作,能够迅速形成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建设高水平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专业建设的“捷径”。

    校企合作的关键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为了构筑校企“双赢”的动力机制,我们站在企业的视角思考合作,拓展校企合作的内涵,投入校舍、师资、设备等资源,与企业共建生产车间、技术创新中心,实现共同培养人才,共同技术创新,共同产品研发,共同工业设计,共同生产加工,共同营销市场,共同服务社会,共同培训职工,照顾了企业的关切,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形成了校企利益共同体。

    合作企业的水平决定了专业建设的高度。学院在紧紧依靠首钢新产业开展校企合作,把行业龙头企业、平台企业和高水平科研院所作为重点合作对象。通过政府部门牵线搭桥,与中关村智造大街、中科院科学传播中心、世纪星滑冰俱乐部等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企业安排高水平专家与学院共商专业规划、共议课程开发、共组师资队伍、共建实习基地,使新专业建设起点高、后劲足,正在快速成长为学院的品牌专业。

    三、  多元办学,扩展专业建设的空间

    在北京市控制职业教育规模、生源逐年减少的大背景下,单纯的全日制学历教育之路势必越走越窄。只有加大技能培训、技术服务和技术创新的力度,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才能使专业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学院把培训工作提升到重要地位,重新设计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引导系部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培育出了一批以培训为主的专业。钢材轧制与表面处理、焊接加工等专业参加了人社部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开展了技师研修等工作,找到了专业发展的新道路。学院与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合作,建设了3000平方米的安全生产实训基地。2016年,为安监局培训职工3600余人次,受到安监局领导的高度赞扬。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安全生产管理方向)新专业,学历教育与职工培训并举,成为学院的拳头专业。

    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首都新的功能定位。拓展专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功能,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学院与有关企业合作建立了虚拟现实技术创新中心,将承担世界园艺博览会等大型项目虚拟现实技术的测试工作,为石景山虚拟现实产业园企业提供项目中试服务,实现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互相促进。目前正在与有关企业筹建智能制造实验室,利用机电技术类专业多年积累的资源,打造北京市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找到了老专业转型发展的新路。

    办好技工教育,专业建设是基础。学院牢牢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加强专业结构调整和建设,深化校企合作,拓展多元办学,增强了专业发展的活力,提高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锐意创新  奋发有为 努力建设全国一流技师学院

    黑龙江技师学院

     

    近年来,黑龙江技师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各级人社部门加快发展技工教育的总体要求,大胆改革,不断创新,在扩大规模、强化基础、改善条件的同时,全面加强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等内涵建设,先后被评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全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单位、全国首批职业培训包开发试点单位、全国首批建设职业训练院试点单位、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车项目中国集训基地,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和富有成效的发展之路。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周密设计,高端定位,科学确定技能人才培养新思路。学院始终坚定“建设龙江技工教育第一品牌”的目标,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一是一体化教学改革由点到面不断深入,从电气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辐射带动焊接加工、计算机网络、旅游与酒店管理、烹饪与营养等专业,逐步实现了一体化教学改革在一、二、三产专业全覆盖。二是坚持校企合作基本办学制度,探索形成了“来料加工、订单培养、引企入校、一系一企”等四种校企合作新模式,构建了校企共同育人的“项目导向、任务引领”的教学模式改革体系和“评价主体多元化,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完成了以优化基础课程、强化专业课程、开发精品课程、动态校本课程为主线的多元化课程体系,完善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全面创新丰富了教学内容。自此,学院在实践中形成了以一体化教学改革为牵动,学制教育和中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两翼齐飞,政府学校企业互惠合作、大学高职中职相互衔接多元发展布局。

    二、筑牢基础,强化内涵,努力开拓技能人才培养新局面。为更好地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学院不断完善专业设置,加大基础硬件投入,提高专业教师适应专业转型的业务能力素质。一是加快建设第一产业的种植、养殖、园林和第三产业的旅游与酒店管理、电子商务等新专业,目前学院已经形成2个一产专业、15个二产专业、9个三产专业的专业结构格局。2016年以来,又高标准建成了以工业机器人、无人机应用与维护、3D打印技术、石墨深加工为代表的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二产专业群,建成了焊接技术等4个大师工作室,专业布局更加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采取“高聘请、学历提升、培训引领、考核促进、表彰激励”等综合措施每年投入数百万元资金,合理规划教师的职业生涯和梯队建设,薪破格聘请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定期派驻企业培训一体化教师,公派骨干教师进入高校提升学历,形成了“尖端带动、骨干支撑、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三是先后投入数亿元资金新建1个一体化教学楼和2个实训楼,组建150个一体化教室,购置了3000多台先进实习实训设备,可满足4000多名学生同时进行实训,为实现课堂教学与岗位工作的有效对接创造了硬件条件。建院十年来,学院每年输送毕业生近2千人,承担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1万余人次。

    三、深化改革,规范施教,积极探索技能人才培养新途径。学院紧跟技工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在管理体制、教学方法、课程对接、校企合作、德育教育等方面不断深化改革,创建了独具特色的办学育人新模式。一是2009年进行了系部制改革和一体化教学改革,为学院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同时,学院还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开展了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式教学手段和项目式教学、毕业生综合能力答辩考核等形式多样的项目教学实践,大幅提升了学生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对接世界技能大赛标准,带动了学生技能培养水平的整体提高。学院七名优秀毕业生在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成绩优异,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最高年薪16万元录用为数控技师。20166月学院作为全省三个赛区之一,成功承办了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黑龙江省赛区的相关比赛项目,并取得了6个项目全省第一名。三是学院的十个教学系部创办13家校办企业实体,形成了学校企业二元互容、工作学习两位一体、互补互促的“校企双制”办学模式,校办企业年产值可以达到上千万元。同时与吉利集团公司、海尔集团等数十家知名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为优质就业拓宽了渠道。四是学院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倡导形成了“德育首位”理念,建立了“三化”、“三全”、“三平台”德育工作模式,健全了独特的班主任专职化、管理军事化、帮扶亲情化的育人体系。学生庞伟东荣获2016年度全国“最美中职生标兵”荣誉称号,成为了全国技师学院学生学习的楷模。

    下一步,黑龙江技师学院将按照国家人社部《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的总体部署,结合发展实际,全力践行学院“3510”发展战略,努力推进学院创新发展,龙江全面振兴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企校一体  产教融合

    聚力打造全国一流企业办技工院校

    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

     

    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是徐工集团举办的具有工程机械特色的技师学院,拥有25年的办学经验。学院秉承“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的核心价值观,与集团目标共融、资源共享、发展共赢,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道路,先后被评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2010年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一、“五位一体”全方位服务世界级徐工集团,抢占行业技能人才高地。学院围绕徐工集团国际化、世界级发展战略,科学制定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牢固树立精品、精致、精深的办学理念,明确“成为凸显徐工特色、国际标准、全国一流的工程机械行业技能人才高地”目标,着力构建基于集团岗位胜任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开发体系,实现学院建设与集团发展深度融合、互促互进。一是坚持服务徐工集团产业转型。适应集团产业多样化、产品智能化、制造服务化发展需要,建成数控、工程机械装调、铆焊、机电、涂装五大专业群,建设涵盖工程机械制造全工艺流程的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技术、工程机械机电技术等四大实训基地,累计为集团培养技能人才1万余人。二是坚持服务企业生产需要。实施“校企一体 双元模式”培养,联合徐工起重机械、徐工汽车、徐工铲运机械等8家企业,开设14个人才定制班,校企共同开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课程“双元”、场景“双元”、教师“双元”、教材“双元”和评价“双元”,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得到集团企业广泛认可。目前学院毕业生占集团关键岗位职工总数比例达76%三是坚持服务职工技能提升。参与徐工集团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引领职工培训方向。创新实施解决企业生产瓶颈问题的“项目制”培训,挖掘职工培训深度。创新推行技师研修制,定期对高技能人才进行知识和技能更新,延伸职工培训长度。紧跟徐工及行业国际化发展步伐,实施全球海外机手培训等项目,拓展职工培训空间。截至目前,累计为集团培训各类技能人才1.3万余人,其中技师1418人、高级技师166人,高技能人才占比达46%四是坚持服务集团大赛练兵。搭建企业职工技能比武和岗位练兵平台,每年为徐工集团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徐工集团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提供组织保障和高水平裁判、“金牌”教练指导服务,激发集团职工学习技能、钻研技能的热情。经学院辅导培育的集团职工有296人次在行业和国家级技能竞赛中获奖,其中4人获国赛冠军,20人获省赛冠军。五是坚持传承徐工企业文化。围绕传承集团公司“大器”文化,弘扬徐工工匠精神,在学院倡导践行学习文化、创新文化、质量文化、绩效文化,促进企业文化要素与教育服务管理深度融合渗透,用先进文化凝聚人、激励人、塑造人。在服务集团发展的同时,学院建设也得到了集团领导的高度重视,集团将学院发展纳入总体战略规划,为学院提供了资金、智力、技术、设备、人员等全方位支持,促进学院高水平发展。

    二、“四大融合”高精准培育新时代“工匠”,彰显优质企业办学特色。一是基于集团卓越绩效模式融入的绩效管理特色。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贡献的目标责任考核激励机制,整合责任、用人、激励/约束三类制度体系,依据课堂教学质量、发展性成果等业绩贡献,实施学院教职工内部职称评聘,实现员工收入能高能低、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二是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特色。学院以综合职业能力提升为根本、以生产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着力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全过程评价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开发校本一体化教材40本、学材32本,出版部颁教材13本。目前,学院所有专业的理论、实习时间比为1:3.6,一体化教学专业覆盖率达100%三是基于企校融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特色。畅通与集团之间的师资互聘互任机制,引进集团企业一线技术专家、工艺师到学院任教,安排教师每年进入企业进行2个月的全脱产顶岗实习。目前,到学院任教的集团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占学院教师总数的40%,学院一体化教师占比达85%以上,4人为全国技术能手,19人为江苏省技术能手,11人成为省级专业带头人。四是基于徐工企业精神的综合素质培养特色。在专业课中,设计贴近集团企业生产的学习任务,反复强化安全、质量、效率、成本等指标,实现学生技能和专业素养双提升,培养现代化“工匠”。开设团队合作、游泳、礼仪、烹饪等徐工特色课程,实现学生健体益心审美促智。

    三、“三个领先”高品质铸就技能人才培养摇篮,突显鲜明企业办学优势。一是集聚优质生源。依托徐工集团的品牌效应和学院的持续发展,广大学生踊跃参加学院招考。目前,学院高中生源占比达60%以上,历年初中生生源录取分数线高于普通高中录取分数40分以上,高中生源录取分数线与江苏省三本录取分数线持平,录取比例曾分别高达1:81:10二是实现高质量就业。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20多年超过99%,高技能、高素质的毕业生受到企业和社会高度认可,企业满意度达到90%,在技能岗位工作的学院毕业生月平均工资达6000元以上。毕业生中已有2人成长为省级技能大师,31人被评为省级企业首席技师。三是引领工程机械领域专业发展。围绕工程机械配套市场建设,学院实施机电液、装调服、跨产品技能人才融通培养。结合企业实际编制了《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液压元件及液压系统制造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填补行业空白。目前,焊接加工、装配钳工、数控加工等专业被评为江苏省示范专业,工程机械装配调试与维修专业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

    四、“三大拓展” 多渠道服务社会发展,打造特色技工教育品牌。一是拓展培训项目。面向工程机械价值链上下游开展专项培训,提供全套培训解决方案,建成全国首家模拟驾驶培训基地,累计为社会培训鉴定3200余人。承办省技工院校暑期师资培训班,提升全省技工院校30名骨干教师的一体化教学能力。二是拓展技师研修。连续两年承办江苏省焊接高级技师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班,培训86名高级技师,促进高级技师知识转化和传技带徒能力双提升。三是拓展技能竞赛工作。建设江苏省世界技能大赛建筑金属构造、重型车辆维修两个项目集训基地。组建由行业领域专家、优秀教师组成的竞赛辅导团队,为国赛选手、世赛选手提供集训保障服务。

    徐工技师学院将围绕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紧跟徐工集团世界级发展步伐,适应市场经营体系转型变革新趋势,持续走“精品、精致、精深”的治校育人之路,不断培养出技能精英,打造国家高端装备制造的技能人才培育高地。


     

    深度校企融合  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山东化工技师学院


    近年来,山东化工技师学院按照人社部《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人社部发〔201496)等文件精神,抢抓机遇,实施“内涵建设、新校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战略,推进转型、跨越、多元发展,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与省内外10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贯穿办学全过程,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深度校企融合的路径和模式,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一、创新校企合作联动机制,发挥校企双主体作用

        学院充分发挥长期致力于化工产业和企业办学的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发挥校企双主体作用,形成立体化多层次的行业企业共同参与技工教育的联动机制。学院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之一,坚持校企合作基本办学制度,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校企合作整体规划,成立了由院领导、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设立校企合作工作处,实行院领导分区定点定期与企业联系制度,建立目标明确、职责清晰的工作推进机制。建立政校企行合作联盟,牵头组建了山东省化工行业职业教育培训集团,把政府、学校、行业、科研机构及100余家大中型化工企业等主体有机结合,通过“专业+产业”、“教学+研发”、“培养+就业”等动态组合,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企业职业培训、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教育资源共享等领域进行深入合作,增强了办学活力、提升了技工教育的吸引力。

    二、建立产学研联合体,不断提升服务企业能力

    学院拓展与企业、科研单位合作发展模式,将社会服务生产项目引进校园,建立校企研发、技术转让、咨询服务中心,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密封研究所、东营海森密封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在学院设立研发中心和技术转化中心,由企业派遣研发人员和师生共同承担密封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为化工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学院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与山东扬子化工有限公司、博瑞环保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成立山东鲁南化工产品检测中心、化工技术应用中心等若干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在技术改造、项目开发、人才培养、实习实训等方面提供技术、咨询等服务。依托企业生产经营优势建立“校中厂带动师生实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内建立了啤酒生产线、洗涤剂生产线、电子商务专业校园4S超市,提供了真实工厂场景,使实训设备和企业生产设备、学生技能水平和企业工艺水平的有效衔接。目前学院被山东省商务厅批准为“电商实训基地”。

    三、校企共建培训基地,共搭校企育人平台

    近年来,学院与滨化集团等大型化工企业联合挂牌建立培训基地20多个,实现师生在企业一线轮岗实操培训,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对接。同时,兖矿鲁南化工有限公司、益康药业、金能科技等企业依托学院资源在校内投资建设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实训基地,设立“兖矿鲁南化工”实训室,满足了企业职工培训需求,提升了学院办学条件。鲁西集团等化工企业与学院共建山东化工技能培训基地,为企业职工岗位竞聘、转岗选拔、技能练兵、技能大比武、专项竞技等各种竞赛活动提供服务。目前已连续7年承办山东省化工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多次承办省市级的岗位技能竞赛,为培养选拔高技能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开展订单式培养,校企共同招工招生

    订单式培养是解决企业急需技能人才的直通车,学院每年订单培养人数达到1800人左右。学院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设立冠名班,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教学场所和生产场所无缝对接。兖矿集团转型发展煤化工产业以来,学院与其合作开展订单培训,由兖矿集团组织招生,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先后为兖矿集团进行订单培养化工专业高技能人才1020名。与联想集团联泓新材料、瑞星化工等大型化工企业联合招工招生,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共组师资队伍,共搭管理平台,共评培养质量。

    五、发挥特色培训优势,构建多元化校企培训模式

    学院主动对接产业、对接企业、对接岗位,发挥特色优势,积极与省内外大中型企业联合开展多种形式深度校企合作培训。针对不同企业开展“私人定制”式企业核心员工培训。对瑞星集团班组长以上900名核心员工制定职业能力提升培训计划,进行班组管理、员工管理、生产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能力培训,提升员工工作能力。学院面向鲁西集团等企业大学生、研究生等高学历新员工开展“回炉再造”式岗位技能培训,有效解决了高学历员工技能操作能力不足的问题。为化解产能过剩企业开展转岗职工技能和心理调适培训,先后为兖矿集团公司453名员工进行转岗培训,使工人在新的专业技术方面达到或接近中级工水平。京能集团、潍坊新和成、博汇集团等大型化工企业,接受我院学生在企业进行“准员工”式顶岗实践,学院与企业联合拟定就业岗位,共同参与管理,合作教育培养。企业可根据学生实践综合表现选用人才,学生也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情况选择企业,实现了学生就业“自主择业、双向选择”。

    六、完善校企全过程育人模式,着力提升培养质量

    学院确立了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的思路,在招生、专业建设、师资培养、技术研发、教学质量评价、就业等方面与企业共同商议确定。相继成立了由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组织机构,校企共同确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引进行业企业现行职业和技术标准,完成23门核心课程建设,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

    七、探索“校企双制、工学一体”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

    按照“企业为主体,学校为基础”的原则与4家大型化工企业开展试点,在培养方案、教学模式、培养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与内蒙古京能西林煤化工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中,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实现校企双师培养,通过实施工学交替、工学并行、半工半读等方式使教学场所和学习场所由学院延伸到企业,学生企业生产实践与校内学习实训相互交替,学用紧密结合。企业为培训学员选派高级工以上层次有经验、有技术的业务骨干担任企业导师,通过师带徒培养方式,让学生职业技能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校企深度融合互动 打造手艺特色技工教育

    湖北民间工艺技师学院

     

    湖北民间工艺技师学院以传统民间工艺专业为特色,与湖北十八匠文化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荆楚非遗博物馆融为一体。学校是首批国家示范中职,同时拥有国家重点技校和国家中职示范校两个国家级名片。学校是全国技工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自律与诚信建设先进单位和全国先进社会组织,是人社部职业训练院试点单位,是湖北省“特色技工院校”和“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先进单位”。学校生源相对稳定,2017年在校生6319人,其中中级工班1751人、高级工班4123人、技师(预备技师)班445人。

    在各级人社部门的坚强领导下,湖北民间工艺技师学院遵循互联网思维和用户需求导向,协调职业培训、学历教育、就业指导、鉴定评价等职能,稳步推进校企深度合作融合互动,初步打造了具有中国气质、湖北气派和荆州文化的手艺特色中技工教育,实现了职业教育与非遗文化跨界融合,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强力支持,实现了学校的换道超越。

    一、三园互动创新手艺工匠培养模式

    学校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思路,探索了基于荆楚非遗手艺的职业教育培训园、非遗文化传承园、创业产业园“三园互动”的手艺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培训园是三园互动的灵魂与根基,三园相互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积累的经验运用于非遗手艺传承;非遗手艺传承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载体;非遗传承园为非遗大师、学生社团提供创业平台。

    一是建构“职业教育培训园”。学校面向荆州开发区,服务荆州中小企业,举办技工教育,实施技工培训。主要采取了校企共建(主要是民间工艺专业)、引厂入校(主要是计算机专业),厂内设校(主要是模具专业),产线承包(主要是数控专业)等方式,设置真实的生产环境用于教学与培训。

    二是建构“非遗文化传承园”。学校2012年获批“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和民间美术技能传承基地”,注册成立了湖北十八匠文化发展公司,融资投入近8000万元,建成荆楚非遗传承院,先后引进近30名省级以上非遗手艺大师入驻传承院。

    三是建构“创业产业园”。为让民间工艺学生和大师作品能市场化,学校创办了“湖北十八匠文化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与中国循环经济龙头企业合作,在学校共建了模具公司;依托学院护理专业,与学校所在地合作创办了社区老年康复中心。这些平台的建成,为学校师生提供了很好的创业就业平台,也成为了我市开发区的创业与就业的孵化基地。

    二、凝练手艺工匠培养的三元课程体系

    “三元课程体系”就是将各专业的课程重构为三个单元,就像三个同心圆,层层递进。最外围的一圆就是专业最核心的技能课程,突出与量化技能目标;中间是专业群的通识课程,突出在岗位群内的转岗能力;最内层就是学校的通识课程,突出通用能力,主要是基本的底线素养。三元课程体系中,最内层具有相通性,可以完全统一,建立学生的通用能力标准;中间层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可以统一;最外围也即内核则因专业各异。

    (蓝色内圆代表通识课程;橙色中环代表专业群通识课程;绿色外环代表各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

    一是构建“通用能力课程体系”。通用能力课程体系包括以培养沟通写作办公技术为主的综合课、非遗技能实训课,创业培训课程,后两者为学校特色。

    二是构建“专业群通识课程体系”。以民间工艺类专业群为例,专业群通识课包括:素描、色彩、基础图案、中国画、民间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

    三是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以磨鹰风筝制作技艺为例,主要开设的技能课程包括:磨鹰风筝选材技艺、磨鹰风筝扎艺、磨鹰风筝糊艺、磨鹰风筝绘艺、磨鹰风筝放飞技艺。学生按要求完成一款磨鹰风筝制作通过师傅综合评价后视为课程学习合格。

        三、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探索创新发展

    一是抢抓机遇聚焦荆楚非遗。学校在做好荆楚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及传统文化创意技能人才培养的前提下,建成了荆州市3A级旅游景区荆楚非遗博物馆,对外年接待游客万余人,成为荆州市非遗传播的窗口。学校非遗传承院先后荣获“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湖北省科普示范企业”;“湖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湖北省科技孵化器”、“湖北省广告人才培养基地”等荣誉称号。

    二是大师引领推动供给升级。根据非遗手工技艺行业产业与企业的需要,学校引入国家级、省市级非遗项目30项入园,建立了荆楚手工艺产业文化研究中心。14名民间工艺专业学生获市民间工艺技术能手称号,3名老师被评为“荆州工匠”,11名民间工艺大师被评为“湖北工匠”,201610月,学生民间工艺作品2016年在获“湖北礼道”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中获得一项银奖。

    积极作为得到资源支持。政府、行业、企业的支持是民办技师学院发展的巨大动力,但作为民办学校要入围各级政府关注的对象,必须有作为、必须不断创新、努力成为改革发展的实验田,必须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作出积极贡献。由于学校扎根荆州、呵护楚艺、回馈湖北、积极作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所以我们学校在10多年的发展中不仅得到了同类公办学校同等的待遇,而且在有些方面还获得了超过公办学校的待遇。为了解决民办技师学院人才引进及留人难等问题,学校所在地的人社部门出台专门政策,从公办技校相对富余的教师中调剂人员支持民办技师学院发展,有效缓解了人才缺口。

    湖北民间工艺技师学院 “十三五”期间将遵循湖北与荆州主导产业、挖掘非遗手工技艺传承与传播事业发展的特色,改善技工教育供给侧改革,实现深度校企融合。达到实习实训与工作岗位紧密衔接,技能人才规模与荆州和湖北发展更加匹配,社会服务功能更加健全。我们将融合社会资本近10亿,以特色“工匠小镇”的建设为引领,将学校发展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将湖北省民间工艺技师学院打造成为长江流域工匠人才传承和培养的重要基地,力争成为中国技工教育特色鲜明的典型案例。

     

    发挥教科研引领作用 

    促进技工教育科学发展

    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

     

    2014124,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发文同意在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建立全国首个“技工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三年多来,研究中心在国家和省、市人社部门领导下,发挥技工教育科研资源优势和示范辐射作用,积极做好技工教育课程研究和开发工作,在行政管理与院校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沟通桥梁,为推动全国技工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壮大队伍,建立完善的科研工作机制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中心依托技工院校,建立了一支专兼职科研队伍,与北京师范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等10多所高校,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教通讯社等多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中心坚持整合各方资源,根据不同研究领域邀请专家合作,已初步建立技工教育多个领域的专家库。中心坚持以项目带队伍,每年承接政策研究、技工教育理论研究、专业与课程建设等领域项目,梯队培养科研人员,逐步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科研工作机制,承接重大项目的能力逐步加强。

    二、主动作为,发挥中心平台服务作用

    组建研究中心的目的就是搭建科研平台,集聚科研力量。20155月,中心承办人社部在广州召开的全国一体化课改推进会。人社部汤涛副部长、职业能力建设司领导和14个省、市、自治区人社厅(局)领导及技工院校代表出席。20159月,主办全国技工教育课程教学研讨暨2015年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竞赛观摩会,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领导和27个省、市、自治区技工教育教研机构及技工院校的领导、专家共150余人参加会议。此外,积极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向全国征集技工教育专家,征集技工教育优秀教研成果或研究论文,聚集技工教育科研智慧。

    三、突出重点,承接重大理论研究任务

    中心立足技工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极承担人社部、广东省人社厅、广州市人社局等委托的科研、开发和管理项目。比如,受人社部委托先后指导编制汽车维修、计算机网络应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和《一体化课程规范》,连续承担技工院校三批一体化课改部分专业的技术指导工作。受广东省人社厅委托完成《广东省技工教育内涵建设研究》课题,对全省开展新一轮技工教育内涵建设提出建议。受广州市人社局委托开展《贯通高技能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课题,为人才制度的创新积极探索。

    四、创新突破,解决技工教育疑难问题

    中心着眼技工教育发展的疑难问题,积极开展研究探索,为技工教育发展创新思路。如围绕一体化课改效果,受人社部委托,中心完成“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评价研究”课题。对第一批北京工业技师学院等8所试点技师学院开展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研究论证了技工院校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有明显成效。人社部原副部长王晓初批示“研究成果对于深化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中心在广州开展汽车维修等3专业高级工毕业班的职业能力测评试点,推动一体化课改的毕业标准建设工作。围绕技师学院能否培养学制技师这一问题,前往江苏、浙江调研,开展“校企双制”学制技师培养研究,指导广州市技师学院,协助该校与企业合作培养6名学制技师,撰写研究报告,论证了技师学院培养学制技师的可行性。

    五、服务一线,为技工院校提供技术支持

    中心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为技工院校开展课改提供技术支持。曾多次为全国校长研修班及全国师资培训基地进行培训,并前往内蒙古开展扶贫项目,对多省市技工院校教师进行培训。作为广州市一级的教研机构,以服务广州27所技工院校为实践,不断探索技工教育办学方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律。比如,开展广州技工院校产业系和专业布局调整研究,助推广州技工院校建设34个产业系,专业对接产业,全面开展专业布局调整。以教师成长阶梯:入职教师、教学能手、课程负责人、专业带头人和教学管理者为主线,设计并先后组织了3届广州市教师职业能力竞赛,在第3届比赛时邀请全国同行前来观摩指导,以促进共同提高。通过竞赛和培养共产生了37名专业带头人、16名课程负责人和45名教学能手及27位技术创新能手。

    六、硕果累累,提炼凝结教科研成果

    中心注重对科研成果的提炼总结,通过这些成果的发布,启发了广大技工教育工作者的思路,帮助和指导更多的技工院校。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出版《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学生职业能力测评实证研究》《职业能力测评实证研究——汽车维修专业广州报告》。围绕学徒制的研究,中心策划组织连续3届参加INAP学徒制的国际会议,2015年澳大利亚会议上有7篇技工教育论文入选专著,中心学者发表《基于学徒制的技师培养》。围绕广州技工教育,从理念、模式,到管理者、教师,再到学生,系统规划并先后出版《广州模式——现代技工教育体系探索》《广州模式——广州技工教育60年发展纪实》《广州现代技工教育求索者》《广州技工院校能工巧匠荟萃》《技行天下——广州市技工院校优秀毕业生风采》等五本著作。同时收集技工院校优秀教研成果,为全国技工院校提供范例,编写《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荟萃》《广州现代技工教育教学研究成果选辑(2014/2015/2016)》等。

    展望未来,中心将按照技工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进一步培养壮大科研力量,不断研究探索,主动作为。一是助力技能人才培养标准、课程规范等制定和一体化课改的推进。按照统一部署,不断总结标准与规范技术的建设经验,积极承担标准和规范建设的技术支持。同时,积极推进“国标”“课规”的落实与应用,规范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与评价,切实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二是组织开展重点课题研究。坚持高端引领,注重转化,积极开展世赛成果转化、专业建设与管理、质量诊断与监控体系建设等研究与典型实践,积极参与人社部、广东省人社厅高水平技师学院建设等重大项目。三是组建课程研究专家库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以全国技工教育系统为主体,联合部分科研院所,组建课程研究专家库;同时聘请一批企业专家,共同推动全国技工教育重大共性疑难问题的破解。定期召开技工教育课程研究学术会议和编撰出版《现代技工教育教研成果选辑》,推动我国技工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创新发展。

     

    助力教师素质提升  促进技工院校共同发展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是首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广东省全国一流技师学院创建院校,成功构建“校企双制、工学一体”办学模式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被国家人社部授予“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近年来,充分发挥办学特色和资源优势,积极承担全国技工院校师资培训、教材开发及教学方法研究、教师研修交流等任务,构建了“专业教师技能提升”、“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实施”、“世赛标准转化对接技能人才培养”、“通用职业素质师资培养”和“技工院校中、高层管理者研修”五大领域培训课程体系。截至目前,共为199所技工院校教师开办124期师资培训班,培训师资达3847人次,范围覆盖北京、山东、福建、广西等27个省市自治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学员满意度达93.78%,成功打造了全国技工院校师资研修品牌,促进了技工院校的共同建设和发展。20131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同意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增挂“全国技工院校师资研修中心”牌子,成为全国第二家、华南地区唯一一家全国技工院校师资研修中心。

    一、强化课程建设,提升师资培训服务能力

    学院以提升专业教师技能水平、促进兄弟院校一体化课


    改、服务技能人才培养等为目标,研发了五大系列课程,形成了20个项目、170个专题的师资研修类培训,并配套相应课程资源包,不断丰富和完善培训课程体系。

    一是在一体化课改培训领域。学院结合当前各技工院校在开展一体化课改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紧扣我国新型工业化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开发了一体化教学实施骨干教师培训课程、一体化课程构建与实施高级研修课程、一体化教学评价课程。

    二是在专业教师能力提升培训领域。学院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与央视《中国大能手》栏目合作举办工业机器人专业师资培训、与瑞典卡尔拉得公司合作举办汽车钣金维修师资高级研修班,并与行业专家、企业内训师等共同开发了CAD机械设计、室内设计、数控多轴加工技术、市场营销等12类专业培训课程。

    三是在世赛标准转化人才培养培训领域。学院总结3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参赛经验和选手培养模式,借力世界技能大赛信息网络布线项目世界首席专家菊池拓男、世界技能大赛商务软件解决方案项目世界首席专家胡鸿章等专家,转化形成世界技能大赛信息网络布线技术师资培训、商务软件解决方案项目世界技能大赛成果转化培训、世界技能大赛CAD机械设计项目三维机械建模师资培训等5个世赛标准转化师资培训课程。

    二、强化交流合作,助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学院把握机遇,紧跟“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部署,积极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技工教育合作,努力探索对发展中国家开展技工教育和技能培训援助,为提高我国技工教育国际影响力做出了贡献。在世界银行和广东省人社厅的引荐下,学院与孟加拉国教育部达成了孟加拉技能与培训提升项目合作。20172019年,孟加拉国教育部官员、各职业学校高层管理人员及教师等共581人次将分批到学院参加领导力培训项目、中层管理者管理培训项目、专业教师培训项目等三类培训,实现了技工院校向国外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服务的首次输出,获得了人社部、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目前,首期行政管理人员培训已圆满完成,第二期制冷专业师资培训正在火热开展,得到孟方的充分肯定。在孟加拉技能与培训提升项目的影响带动下,通过国家环保部的推荐,联合国环境署决定在未来两年派送110名来自世界各国的制冷行业技术骨干、专业教师到学院参训。

    此外,学院依托毗邻港澳的地域优势,先后与澳门劳工局、澳门工会联合总会等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开展师资培训合作,2015年至今举办澳门职业素养培训讲师高级研修班3期,培训符合澳门产业发展所需的职业素养培训导师83人,学成返澳的学员们迅速转化所学并向澳门逾千名各行业从业者开展职业素养培训,为澳门产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强化社会责任,精准服务脱贫攻坚

    学院认真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本着“扶贫先扶智”的“造血式扶贫”理念,在师资培训方面加大对贫困地区、边疆地区的帮扶力度,学院积极参与人社部牵头组织的安徽金寨技师学院对口帮扶工作,将通过师资培训等途径助推其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修、计算机网络应用2个专业的建设;积极承办黔南州技工院校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高级研修班,为来自黔南州各技工院校骨干力量开展对建设公共实训基地、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管理以及电子商务实战训练等方面的培训;与湖南花垣县高级职业学校签订了精准帮扶协议,为该校教师开展包括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培训项目、专业技能提升培训项目、通用素质培训项目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培训项目在内的4大类师资培训课程,建立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帮扶共赢、共同发展的师资培训长效机制。

    2016年,人社部印发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要求加快推进技工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学院将紧跟步伐,充分发挥全国技工院校师资研修中心的作用,加强师资培训课程研发、服务方式、监测评估等方面的探索创新,努力为推动技工教育师资能力提升,推进技工院校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弘扬工匠精神

     探索技工院校学生技位体系建设

    云南交通技师学院

     

    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加快技工教育发展,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等系列政策文件,全力引导社会尊重、重视、关心高技能人才成长,加速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尽管党中央、国务院关心技工教育发展,人社部、各省市出台了许多加快技工院校发展的政策,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依然存在,学历、学位本位制依旧是人们的普遍观念,社会对学历、学位的认可比对职业资格的认可高出很多。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技师学院预备技师专业招收的高中毕业生在校学习四年后,成绩合格获得毕业证书,却不能取得相应的学历和学位证书,这对他们所掌握的技术技能水平很难作出科学评价。同时,加之社会上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学校教育取得的证书相同,给社会形成不接受学校教育也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印象,使人们对技工教育产生更多误解。

        一、技工院校学生技位体系创意

    在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已经明确要“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也明确要求组织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实施和技能人才评价等研究。为填补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空白,我们认为应从顶端作科学设计,建立起一套科学评价技工院校毕业生的技能体系,以便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动力,给企业有更多用人选择,并给予不同的薪酬待遇和发展平台,从而激励更多高技能人才不断涌现。

    2011年起,我院就将创建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作为科研课题进行调查、研究。2012年以古代工匠的代表鲁班为榜样,以中华文化为源头,建立体现现代蓝领,特别是新蓝领和金蓝领的评价体系,全面启动技工院校技位体系创建工作。经过一年多积极努力,多方听取意见,多次邀请专家评审,参照高等院校学位体系,确定技位体系分为三个级别:技士、匠士、高级匠士。体系包括:技位考核评价机构、考核标准、评价机制及授予形式。其中技位服采用汉服,短袖,表明职业蓝领特点,技士服为深蓝色,匠士服为浅蓝色,高级匠士服为藕荷色;帽子以鲁班常用工具斧头为形状,命名为“巧匠冠”,寓意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二、技工院校学生技位条件

    技工院校的学生,初中毕业生经过四年学习,除了获得毕业证和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学业品德优秀的通过考核评价,成绩合格,可授予技士证书;高中毕业生经过四年学习,除了获得毕业证和预备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学业品德优秀的通过考核评价,成绩合格的可授予匠士证书。高级匠士必须具有匠士证书和技师以上证书,经过五年以上的企业生产实践,具有绝技绝活,有发明专利,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和领军人物,方可参加考核评价来获取。

        三、技工院校学生技位做法

    为了确保技位证书的含金量,考核严格控制比例,每年只有7%15%的毕业生拿到技位证书。学院成立技位考核评价委员会,制定了《云南交通技师学院技位授予办法》、《云南交通技师学院技位考核管理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以汽修专业技位考核评价标准为例,技士考核以高级工应知应会和全国中职大赛技术标准为基础,并高于国赛标准;匠士考核参照技师应知应会和国家高职汽修技能大赛技术标准为基础,并高于国赛标准;高级匠士考核则参考高级技师应知应会和世界技能大赛技术考核标准。

        四、技工院校学生技位效果

    根据人社部加快技工教育发展的总体部署,在云南省人社厅指导下,学院把技位体系作为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融入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并不断加以完善。通过4年实践,我们为394名毕业生授予技位,技位体系产生了积极影响。首先,学生产生了有更强荣誉感,一致认为要更加努力学习,争取获得技位;其次,全院教职工激发了强烈责任感,认为要让更多学生获得技位,要立德树人,努力工作,用心教学;再次,为社会、家长、企业树立了技工院校新的品牌形象,也为企业选人用人提供了更加科学精细的标准。企业非常愿意招收获得技位的学生,承诺每月多支付500元以上的薪酬,目前已有60余名获得技位的毕业生享受这一待遇。

    我们坚信,十三五期间,在人社部的统一部署和支持下,通过不懈努力和创新探索,全国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必将大幅增强,技工教育对“中国制造2025”的贡献会更加显著,深信技位体系对全国技工院校提质增效将会发挥重大作用。